一、社群的形成
几年前,雷军说:这是一个猪站在风口就能刮飞的年代,关键你要站对风口。
这句话因小米极度成功成了雷军的名言,同时塑造了“粉丝经济”和“互联网思维”,只为这样的高大上的词汇,让传统企业主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。
2014年,“社群经济”的出现,给传统企业主带来很大的打击,罗振宇制作的“罗辑思维”是社群经济最大的定义者和实践者,尤其是他在四个月内两次招募付费会员,入账会员费电千万人的事迹,一时被传为佳话。
让很多人对社群商业的力量惊叹不己,罗振宇更把互联网社群称为未来商业的核心动力。
互联网思维,粉丝经济,社会经济,要那么邪乎吗?其实一点也不邪乎。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出现那天就已经诞生了,互联网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产业,互联网思维一直都被人们沿用。
亚马逊颠覆了实体书店,淘宝颠覆了零售,腾讯颠覆了通讯行业等等,小米的出现只是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,改变了传统行业的格局。
未来移动互联网会改到更多的行业,没有什么神奇的,更别提社群经济了,社群早在几万年前就已经有了,它伴随着人类的出现就诞生了。
勒达·考斯米德和约翰·托比认为,对生存的关注是原始人类思维方式的主要决定因素。对原始人类来说,生命不但痛苦严酷,而且非常短暂,随时都有可能死于非命。
他们白天要躲避豺狼,晚上要防备虎豹,还要不辞辛劳地猎取食物。除此之外,寻找合适的伴侣也是一个大难题,简而言之,安全、食物和性就是原始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。
而所有这些问题靠单打独斗肯定是不行的。因此,在他们的意识中集群结伙的思想一直都根深蒂固,后来慢慢就形成了部落。理解人类祖先所面对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人类的本性是什么。
为什么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对群体的依恋,以及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。
美国人类科学家拉尔夫·林顿曾深入研究过早期部落的发展过程。通过研究世界各地的早期人类部落。
其中,包括马达加斯加的山地部落,北美印第安的克里族,科曼奇族和波尼族;
他早在21世纪初就观察到,一个强力的部落群体必须具备以下三种特征:由相似文化产生的统一性,频繁发生的友好接触以及特定的共同利益。
我们玩微信、微博、陌陌等社交软件,参与社交活动都是因为我们需要在人群中找到归属感。获得来自组织的认同,人类是群居性动物,而且永远都不会改变。
现在,我们靠物理连接(地理位置,社交软件)的方式来组织全体。但组成群体并不只是为了满足实现友情的心里需要,它还具有实用性和生存方面的意义。
我们总是倾向于加入那些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,能帮我们实现利益,能丰富我们的精神或支持我们的世界观的群体。
微商爆红是因为它通过微信这种物理连接,快速把人们连接在一起形成组织。
微商的代理商群体,恰恰符合上面讲的一个强有力的部落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,微信群、qq群、yy语音就是这些群体频繁友好发生关系的载体。
任何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粉丝,如果仅仅停留在粉丝这个层面,无非是把以前的忠实用户换了个新名词而已。“无粉丝不品牌”,这句话没错。但反过来,哪一个品牌没有自己的粉丝呢?
只有当你的客户变成用户,用户变成粉丝,粉丝变成朋友的时候,才算得上是社群。社群是任何时代所有商业都在追求的重要目标。
但只有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,有了微信这样高效率工具以后,社群才是可能的。
这中间的差距是,一个有社群的品牌和有没有社群的品牌,其核心竞争力是完全不同的。没有社群的微商品牌都会死,因为社交电商靠的就是关系。
二、激活社群
古人常说:“打江山易。守江山难”。微商招招代理容易,但是激活代理,让代理赚钱并且长期跟着你的品牌手下却难上加难。
很多微商不能坚持下去,通常有两个原因:没有赚到钱和没有找到来自组织的关怀。
大部分微商品牌原始人都是门外汉出生,对互联网群建设一窍不通,只是碰巧抓住微商这个机会,根本不知道如何激活代理,让大家能够积极参予品牌的建设。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手机厂商学习小米做粉丝,玩社群而最后都死掉的原因。
他们都忽略了雷军的出身——金山软件ceo,产品经理,天使投资人,卓越网创始人,他对电商,社交,互联网,行业变革都很熟悉。
按照社会家埃米尔·杜尔凯姆的观点,激活社群必须依靠以下三种因素:它们分别是:共同关注点、集体意识和定期聚会。
我们通过接触很多微商人,认为还有第四个要素,即单个单群的规模不要超过150人。
1、共同关注点
全体成员之间感到彼此密切联系,同时作为一个整体,感到自己异于其它非成员,这种感觉有时也称为“共同归属感”。
社群的共同观注点是需要制造和引导的,微商的品牌创始人要想办法引导你的代理商找到共同的关注点,他们感觉到“共同归属感”。
让他们感觉到其他品牌有差别。比如:在团队中树立微商学习榜样,请明星代言产品,组织大型活动等等。
简单点说,就是要你的成员在和你一起工作的时候有自豪感,让他们在亲朋好友面前感到骄傲。
共同关注点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吸引大家的关注,缓解内部问题。
2、集体仪式
与所有群体一样,网络群体也必须借助仪式的力量。
口碑营销专家杰基·休芭认为,仪式是“某个群体的共同体验,它能促进情感凝聚力,对外人而言,这种仪式可能非常怪异,疯狂,甚至愚不可及;但对群体内部人士来说,它们往往象征的生命,死亡或复兴。”
仪式的形式包罗万象,从一封简单的“欢迎加入”邮件到发行圈内货币,再到发表文章和社群大事记陈列。这些都是保证群体成功得重要因素。
一个永葆青春的群体,不仅要同心协力一致对外,还必须懂得如何彰显自己历史、文化和自我意识。
微商品牌创始人给自己的代理颁发的授权书,就是集体仪式感的一种表现,但是这种仪式感为这对于社群建设还远远不够,你需要找更多的方式,让社群成员为社群建设许下承诺。
3、定期聚会
互联网上社群成员之间关系都是轻关系,建立的成本低,逃离的成本也低,一个拉黑,一个删除,你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。
互联网是虚拟的,线上交往一年不如线下见上一面,线上认识线下见面交往,这种关系的强度才会更大。
粉丝经济玩的最好的就是小米,社群经济玩得最好的是逻辑思维,为了凝固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。
每年小米都在搞线下活动,全国各地的“爆米花”,每年4月8日米粉节;
逻辑思维在全国各地鼓励会员搞“罗辑思维线下聚会”罗振宇也在全国巡回演讲,和逻辑思维成员建立深度关系,通过线下巩固关系,增加社群的凝聚力。
对于线上代理商数量比较多的微商品牌,一定要定期组织公司的大会,邀请成绩优秀的代理商,来公司参观或者组织大家一起去旅游,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团队凝聚力。
最好的办法是可以在全国各设置市代理商的分舵,找到几个核心成员,鼓励大家走到线下去,互相学习,互相交流。
4、150人的社群
当人们加入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时,往往会觉得自己很特别。
的确,在一群具有相似价值观观,观点相近的群体成员中,得到他人的认同会让我们在心理上得到莫大的奖赏。
为什么要强调150人的小社群?
据调查发现,当qq群和微信群这样的社群载体过多时,信息流通太快,很多人因为没办法参与或者获取不到有效的信息,最后选屏蔽群组,因为,他们在这里没有找到归属感。
150人的社交直径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,邓巴博士根据对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发现:人类脑皮层的容量决定了我们社群交往对象的数量。
对任何时代而言,人类能够维持的有效人际关系数量非常稳定的,人类能维持的最大人际关系数量为147.8人,这个数字比较明了,我们维持的最大有效人际关系数量。
邓巴深入研究了各民族的文件资料,发现人们往往会按照可维持密切关系的人数来定义规模不同的群体,如私密圈最多五人,兴趣小组12到15人,以及日常交往圈可达35人。
这一模式在军事组织中也同样适用,美国军方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尝试和摸索,最终发现每个战斗单位的最佳人数为两百人以下,那种规模最容易进行管理和沟通。
如果超过这个数字,整个群体需要设置非常复杂的等级化管理和各种规定才能正常运转。而如果推迟在150人左右,不但便于管理,而且内部协调效率也非常高。
在现代社会网络中,我们也发现了相同的小规模群体现象。
脸谱(facebook )2009年5月的报告中指出,其网站会员平均拥有120个好友,而平均每个用户主动添加的好友数为70人,被添加的好友数为69人。
这个理论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观点,如果你想服务好你的代理商,你的代理商单个社会不要超过150人,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代理之间的关系渗透,帮助你维护社群的稳定。
请记住:你的代理商不仅仅是你的产品销售人员,而且也是你的客户,流失一个客户,意味着你流失了一个忠实客户。
未完待续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原创文字,欢迎转载,请保留作者信息,谢谢!